最新动态

您的位置: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

迟脉证(病态窦房结综合征)中医诊疗方案 (2017年版)

发布时间:2022-11-24 来自:

迟脉证(病态窦房结综合征)中医诊疗方案

2017年版)

一、诊断

一)疾病诊断

1.中医诊断标准

参考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、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《中医诊断学》第二版(朱文锋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年)。

主要症状:脉来迟慢,一息不足四至。

伴随症状:心悸、胸闷、眩晕、黑矇,甚至晕厥。

2.西医诊断标准

参考《2013 EHRA-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》(2013版)和《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及建议》(2010版)。

1)包括一系列心律失常:窦性心动过缓、窦性停搏、窦房阻滞、慢快综合征、窦性心律变时功能不全。

  (2)临床表现: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乏力、黑矇、晕厥等。

  (3)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:

①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(心率<50次/分);

②窦性停搏和/或窦房阻滞;

③慢快综合征:阵发性心动过速(心房颤动、心房扑动、室上性心动过速)和心动过缓交替出现;

④持续心房颤动在电复律后无可维持的窦性心律;

⑤持久、缓慢的房室交界性逸搏节律,部分患者可合并房室阻滞和室内阻滞;

⑥活动后心率不提高或提高不足。

(二)证候诊断

1.阳气亏虚证:胸闷,心悸,面色晄白,形寒肢冷,气短乏力,体倦懒言,甚则晕厥。舌淡苔白,脉迟微,或结。

2.气阴两虚证:胸闷气短,心悸怔忡,头晕目眩,失眠神倦,口干喜饮,盗汗烦热,甚则晕厥。舌红少苔,脉迟细无力,或间有小数。

3.心气不足证:心悸不安,胸闷不舒,气短乏力,自汗,动则尤甚,心痛时作,面色无华。舌质淡,脉迟或结。

兼夹证:

1)瘀血阻滞证:面晦唇青,爪甲色暗。舌紫暗或有瘀斑,脉迟、涩或结。

2)痰湿阻滞证:胸脘痞满,纳呆,恶心欲呕,泛吐痰涎,或伴有心悸不安,头身困重。舌淡苔白腻,脉迟兼滑。

二、治疗方法

(一)辨证论治

1.阳气亏虚证

治法:益气温阳

1)推荐方药: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。麻黄、熟附子、细辛、党参、黄芪、茯苓、白术、炙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灸治疗

①针刺治疗(体针):内关、关元、郄门、神门、厥阴俞、膻中。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。一日1次10次一疗程。

②艾灸治疗

以艾条灸百会、内关、神阙、涌泉等穴位,以温补心肾。

禁忌症: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,不宜施灸;颜面部、大血管处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。

3)药物敷贴治疗

以醋调吴茱萸粉30g,敷神阙,温经助阳。

4)饮食疗法

宜进食益气温阳的食品,如:红参、当归、红枣、黄芪、桂圆、山药、生姜、羊肉、瘦肉等。食疗方:红参瘦肉粥、当归生姜羊肉汤。

2.气阴两虚证

治法:益气养阴

1)推荐方药:炙甘草汤加减。甘草、生姜、人参、生地、桂枝、阿胶、麦冬、麻仁、大枣、五味子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  

2)针刺治疗

针刺治疗(体针):内关、郄门、神门、厥阴俞、膻中、肾俞、太溪。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。一日1次,10次一疗程。

3)饮食疗法

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,如:西洋参、玉竹、石斛、红枣、莲子、黄芪、百合、桂圆、山药、黑木耳、瘦肉、鱼肉等。食疗方:西洋参石斛大枣瘦肉粥、黄芪玉竹百合瘦肉粥。

3.心气不足证

治法:补益心气

1)推荐方药:保元汤加减。党参、黄芪、肉桂、大枣、炙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针刺治疗(体针):内关、郄门、神门、厥阴俞、膻中、气海、心俞

操作:毫针刺,平补平泻。一日1次,10次一疗程。

3)饮食疗法

宜进食益气的食品,如:党参、黄芪、红枣、莲子、桂圆、山药、黑木耳、瘦肉、鱼肉等。食疗方:党参黄芪瘦肉粥。

以上三个证型,夹血瘀者,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。夹痰湿者,合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。

(二)其他中医特色疗法

1.针灸治疗:

发作心悸者:当慢快综合征患者发作快速型心律失常时,取穴内关、足三里,强刺激,可以终止发作。

2.八段锦:每日1次,12天一个疗程。

(三)运动疗法:配合有氧运动以调息。

(四)西药治疗

监护基础心率,应用提高心率的药物(如阿托品、异丙肾上腺素等),改善心肌供血,防治并发症等。严重心动过缓、出现晕厥等,需行心脏起搏治疗者,参考《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及建议》(2010版)执行。

(五)护理调摄要点

起居:居室环境安静,生活起居规律,适当休息,避免过劳。

饮食:忌食燥热之品;痰多者忌肥腻厚味之品。

情志:调畅情志,避免情志刺激。

三、疗效评价

参考《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》(沈绍功主编,北京出版社,2001年)拟定。

(一)评价标准

1.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

显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症候积分减少≥70%。

有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有好转,症候积分减少≥30%。

无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无明显改善,甚或加重,症候积分减少<30%。

2.西医疗效判断标准

显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心律恢复到每分钟60次以上。

有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均有好转,心率较用药前增加20%以上。

无效:临床症状、体征无明显改善,甚或加重,心率无变化。

(二)评价方法

1.中医证候评价: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。(见评价简表)

2.西医疗效评价:按照自身症状及心电图、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评价。(见评价简表)


迟脉证中医疗效评价简表

症状

治疗前评分

治疗后评分

临床症状轻重分级

心悸

0分:无

1分:偶尔出现,不适感轻微。

2分:时有发作,持续时间长不适感明显。

3分:经常发作,持续不解,甚则影响生活和工作。

胸痛

0分:无

1分:每周发作3次以下。

2分:每周发作3~5次以下

3分:每周发作5次以上

胸闷

0分:无

1分:轻微胸闷。

2分:胸闷明显,有时叹息样呼吸。

3分:胸闷如窒,叹息不止

喘促

0分:无

1分:活动后喘促。

2分:稍动即喘促。

3分:端坐不能平卧

乏力

0分:无

1分:活动后乏力。

2分:稍动即乏力。

3分:平素亦乏力

眩晕

0分:无

1分:活动后眩晕。

2分:稍动即眩晕。

3分:平素亦眩晕

晕厥

0分:无

1分:偶尔发作,一月内1次。

2分:发作较多,一月内2~3次。

3分:发作频繁,一月内大于3次

黑朦

0分:无

1分:偶尔发作,一月内1次。

2分:发作较多,一月内2~3次。

3分:发作频繁,一月内大于3次

总积分

(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