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您的位置: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

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临床路径 (2017年版)

发布时间:2022-11-24 来自:

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临床路径

2017年版)

路径说明: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。

一、郁病(抑郁发作)临床路径标准流程

(一)适用对象

中医诊断:第一诊断为郁病(TCD编码:BNG110)。

西医诊断: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(ICD-10编码:F32 )。

(二)诊断依据

1.疾病诊断

1)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《中医内科学》(王永炎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第二版,2011年)。

2)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《ICD-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》(世界卫生组织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5年)。

2.证候诊断

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“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诊疗方案(2017年版)”。

郁病(抑郁发作)临床常见证候:

1)肝郁气滞证

2)肝郁脾虚证

3)心脾两虚证

4)肾虚肝郁证

5)肝胆湿热证

(三)治疗方案的选择

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“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诊疗方案(2017年版)”。

1.诊断明确,第一诊断为郁病(抑郁发作)。

2.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。

(四)标准住院日为≤28天

(五)进入路径标准

1.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(抑郁发作)的患者。

2.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,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,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,可以进入本路径。

3.伴有严重脑、心、肝、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、儿童和妊娠期妇女、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。

(六)中医证候学观察

四诊合参,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、次症和舌、脉象特点,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。

(七)入院检查项目

1.必需的检查项目

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、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;血常规、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糖、电解质;心电图、脑电图、B超、胸部X线片、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(CT)或磁共振成像(MRI)。

2.可选择的检查项目:根据病情需要,可选择甲状腺功能、经颅多普勒、五态人格、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、抑郁自评量表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、SCL-90等。

(八)治疗方法

1.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

1)肝郁气滞证:疏肝和胃,理气解郁。

2)肝郁脾虚证:疏肝健脾,化痰散结。

3)心脾两虚证:健脾养心,补益气血。

4)肾虚肝郁证:益肾调气,解郁安神。

5)肝胆湿热证:清肝利胆,宁心安神。

2.针灸治疗

3.其他中医特色治疗

1)穴位刺激调控法

2)穴位贴敷

3)电针

4)耳针

5)理疗

6)静坐疗法

7)中医系统心理疗法

4.五行音乐疗法

5.饮食疗法

6.西药治疗

7.无抽搐电休克(MECT)治疗

8.护理调摄要点

(九)出院标准

1.抑郁症状改善,兴趣提高,疲乏感减轻,睡眠改善。

2.自我评价提高。

3.社会功能改善。

(十)变异及原因分析

1.病情变化,需要延长住院时间,增加住院费用。

2.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,治疗期间病情加重,需要特殊处理,退出本路径。

3.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,如出现躁狂发作等,退出本路径。

4.因患者或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,退出本路径。

二、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

适用对象:第一诊断为郁病(抑郁发作)(TCD编码:BNG110、ICD-10编码:F32)

患者姓名:          性别:    年龄:    门诊号:         住院号:          

发病时间:            住院日期:      出院日期:       标准治疗日:  ≤28天             实际治疗日:      

日期

     

(第1~7天)

□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、精神检查

□采集中医信息,进行中医证候判断

□书写入院病历及首次病程记录

□常规检查、心理测量

□拟定治疗方案

□向家属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

□普通饮食

□戒酒、禁烟

□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、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

□血常规、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糖、电解质

□心电图、脑电图、B超、胸部X线片、头颅CT或MRI

□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

□与患者或家属交谈,分析检查结果及意义

□疾病的诊断明确

□说明疾病的病情程度,发生发展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预后。

□介绍所给与治疗的主要内容及目的,及可能出现中止该临床路径的情况。

1.中药内服:

代表方剂          

□汤剂

□中成药

2.针灸辨证治疗

3.其他中医特色治疗

□穴位刺激调控法

□穴位贴敷

□电针

□耳针

□理疗

□静坐疗法

□中医系统心理疗法

4.□五行音乐疗法

5.□饮食疗法

6.西药治疗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7.□无抽搐电休克(MECT)治疗

主要护理工作

□入院宣教

□根据医嘱协助完成相关检查

□完成护理记录

□饮食、睡眠、生活观察

□心理护理

□护士量表评定

抑郁症状改善程度

□恢复正常 □好转

□无好转甚至恶化


自我评价

□恢复正常 □好转

□无好转甚至恶化


社会功能

□恢复正常 □好转

□均无好转甚至恶化

变异

记录

□无 □有 原因:

1.

2.

医师

签名

日期

     

(第814天)

     

(第1428天,出院日)

□上级医师查房

□确定治疗方案、评价疗效,调整治疗药物

□采集中医信息

□进行中医证候判断

□完成病程记录

□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

□注意病情变化

□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

□完成出院相关记录

□制定出院随访计划

□指导患者病后康复

□出院后注意事项

□做好出院宣教

□普通饮食

□戒酒、禁烟

□普通饮食

□戒酒、禁烟

□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、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

□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

□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、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

□血常规、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糖、电解质

□心电图、脑电图、B超、胸部X线片、头颅CT或MRI

□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

□与患者或家属交谈,分析检查结果及意义

□治疗反应,病情变化

□与患者或家属交谈

□说明疾病治疗效果。

□向患者或家属讲解家庭饮食、护理调摄原则

□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随访计划

1.中药内服:

代表方剂          

□汤剂

□中成药

2.针灸辨证治疗

3.其他中医特色治疗

□穴位刺激调控法

□穴位贴敷

□电针

□耳针

□理疗

□静坐疗法

□中医系统心理疗法

4.□五行音乐疗法

5.□饮食疗法

6.西药治疗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7.□无抽搐电休克(MECT)治疗

1.中药内服:

代表方剂          

□汤剂

□中成药

2.针灸辨证治疗

3.其他中医特色治疗

□穴位刺激调控法

□穴位贴敷

□电针

□耳针

□理疗

□静坐疗法

□中医系统心理疗法

4.□五行音乐疗法

5.□饮食疗法

6.西药治疗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□药名------ □原剂量  □剂量减少      □剂量增加

7.□无抽搐电休克(MECT)治疗

主要护理工作

□完成护理记录

□饮食、睡眠、生活观察

□心理护理

□护士量表评定

□出院宣教

抑郁症状改善程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