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您的位置: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

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诊疗方案 (2017年版)

发布时间:2022-11-24 来自:

郁病(抑郁发作)中医诊疗方案

2017年版)

一、诊断

(一)疾病诊断

1.中医诊断标准

参照《中医内科学》(王永炎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第二版,2011年出版)。

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,气机郁滞,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。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,情绪不宁,胸胁胀痛,或易怒喜哭,或咽中如物梗塞,不寐等。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,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,进而变生他证。

2.西医诊断标准

F32抑郁发作

以下描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。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,病人通常有心境低落、兴趣和愉快感丧失,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。也很常见的症状还有稍作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。其他常见症状是:

1)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。

2)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。

3)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(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)。

4)认为前途暗淡悲观。

5)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。

6)睡眠障碍。

7)食欲下降。

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一样,且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,但在一天内可显示出特征性的昼夜差异。与躁狂一样,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;青少年病人中,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。某些病例中,焦虑、痛苦和运动性激越有时比抑郁更为突出。此外,心境分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、过度饮酒、戏剧性行为、原有恐怖或强迫症状恶化等附加特征或疑病性先占观念所掩盖。对于三种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的诊断均要求至少持续两周,但如果症状格外严重或起病急骤,时间标准适当缩短也是有道理的。

(二)证候诊断

1.肝郁气滞证:精神抑郁,胸胁作胀或脘痞,面色晦暗,嗳气频作,善太息,夜寐不安,月经不调;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。

2.肝郁脾虚证:精神抑郁,胸胁胀满,多疑善虑,喜太息,纳呆,消瘦,稍事活动便觉倦怠,脘痞嗳气,大便时溏时干,或咽中不适;舌苔薄白,脉弦细或弦滑。

3.心脾两虚证:善思多虑不解,胸闷心悸,神疲,失眠,健忘,面色萎黄,头晕,神疲倦怠,易自汗,纳谷不化,便溏;舌质淡苔白,脉细。

4.肾虚肝郁证:情绪低落,烦躁兼兴趣索然,神思不聚,善忘,忧愁善感,胁肋胀痛,时有太息,腰酸背痛,性欲低下;舌红,苔薄黄,脉弦细或沉弦。

5.肝胆湿热证:烦躁易怒,胸胁胀满,多梦,耳中轰鸣,头晕头胀,腹胀,口苦,咽有异物感,恶心,小便短赤;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
二、治疗方法

(一)辨证论治

1.肝郁气滞证

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气解郁

1)推荐方药:柴胡疏肝散加减。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枳壳、当归、陈皮、绿萼梅、百合、合欢花、徐长卿、佛手、川芎、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取穴:百会、印堂、神门、内关、太冲、大陵、肝俞,太冲、期门等。

操作:针刺用泻法,肝俞平补平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一个疗程。

3)五行音乐疗法

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,万物萌生,生机盎然的旋律,曲调亲切爽朗,具有“木”之特性,可入肝疏肝;若患者有实证表现,亦可选用徵调而泄肝。每日治疗1次,每次30分钟,共治疗20次结束。

2.肝郁脾虚证

治法:疏肝健脾,化痰散结

1)推荐方药: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。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炙甘草、法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姜、紫苏叶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取穴:期门、太冲、丰隆、脾俞、足三里、天突等。

随证配穴:胸胁痞闷者,加内关。腹胀、便溏者,加上巨虚、天枢。

操作:针用补泻兼施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。

3)五行音乐疗法

角调式乐曲,有疏肝之功;配合宫调式乐曲,可入脾,以健脾气,助运化,两者合用以达到疏肝健脾,理气化痰之功。每日治疗1次,每次30分钟,共治疗20次结束。

3.心脾两虚证

治法:健脾养心,补益气血

1)推荐方药:归脾汤加减。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黄芪、当归、远志、郁金、酸枣仁、木香、龙眼肉、大枣、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取穴:神门、心俞、脾俞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中脘、章门等。

随证配穴:兼郁闷不舒者,加内关、太冲。

操作:针用补法,加灸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。

3)五行音乐疗法

宫调式乐曲,风格悠扬沉静,淳厚庄重,有如“土”般宽厚结实,可入脾以健脾养血;和/或徵调式乐曲,人心养心。每日治疗1次,每次30分钟,共治疗20次结束。

4.肾虚肝郁证

治法:益肾调气,解郁安神

1)推荐方药:颐脑解郁方加减。北刺五加、五味子、郁金、合欢皮、柴胡、栀子、白芍、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取穴:太冲、期门、内关、膻中、关元、肾俞等。

随证配穴:偏阳虚者,加志室、命门以温肾助阳,引火归元。偏阴虚者,加三阴交、太溪以滋补肾阴,培精固本。腰膝痠软者,加腰阳关。

操作:针用补泻兼施法,偏阳虚者加灸志室、命门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。

3)五行音乐疗法

羽调式乐曲,可入肾;角调式乐曲,具有“木”之特性,可入肝疏肝。两者合用以滋肾阴,疏肝郁。每日治疗1次,每次30分钟,共治疗20次结束。

5.肝胆湿热证

治法:清肝利胆,宁心安神

1)推荐方药:龙胆泻肝汤加减。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、川木通、泽泻、当归、生地、柴胡、甘草、车前子(包煎)、珍珠母(先煎)、龙齿(先煎)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(包括中药注射剂)。

2)针刺治疗

取穴:行间、侠溪、三阴交、中极等。

随证配穴:阴囊潮湿者,加阴陵泉。小腹灼热者,加曲泉。

操作:针用泻法,每日1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。

3)五行音乐疗法

角调式乐曲,曲调亲切爽朗,有疏肝之功,可清热疏肝,祛湿解郁。每日治疗1次,每次30分钟,共治疗20次结束。

(二)其他中医特色疗法

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。

1)穴位刺激调控法

凡是由社会心理因素诱发的郁病(抑郁发作)均可穴位刺激调控法治疗。其方法为:采用低频穴位刺激仪,刺激频率为40~50Hz,将导电黏胶贴片贴于双侧内关穴或劳宫穴,刺激强度的设定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。开始进行穴位刺激后,采用认知行为疗法,包括让患者回忆第一次患郁病时的经历,回忆重大的精神刺激或所经历生活事件,快速减轻患者因各种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压力,改变患者由错误认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,使郁病得以较快缓解。

2)穴位贴敷

选穴:神阙、足三里(双侧)、中脘、天枢(双侧)。

用药:肉桂、吴茱萸、当归、五味子、蜂蜜适量。

操作步骤:将各方各药物打粉装瓶备用,使用时按0.5:1:1:1比例混合,平铺切成1cm x1cm x2mm大小的药块,每次使用时取一小块粘于胶布,用干净棉签擦干净穴位皮肤表面,贴于穴位上。

3)电针

百会与印堂,神庭与四神聪组成两组处方,交替使用。在针刺的穴位上接G 6805-1型电针治疗仪,输出波型为连续波,80~100次/分,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,每次通电30分钟。每日1次,每周6次,3周为1个疗程。

4)耳针

取穴:心、肝、脾、肾、内分泌、交感、神门等。

根据患者具体症状,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,用胶布固定,嘱患者定时按压,每日3次,每次3~5分钟。

5)理疗

患者情绪紧张可使用脑波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,从而使患者缓解压力,消除紧张,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,消除疲劳,以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。

6)静坐疗法

焦虑症状较明显、杂念较多者可采用静坐疗法治疗。

7)中医系统心理疗法

存在错误的认知、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的,可采用中医系统心理疗法。

8)饮食疗法

肝郁气滞证宜选用疏肝理气和中之品,如鸡蛋、橘皮、绿茶等;肝郁脾虚证宜选用疏肝解郁、健脾和胃之品,如术芍猪肚汤;心脾两虚证宜选用食滋阴养血、安神宁心之品,如百合、龙眼肉等;肾虚肝郁证宜选用滋肾益脾、通络解郁之品,如杜仲黄精烧猪腰;肝胆湿热证宜选用清热利湿、疏肝健脾之品,如竹叶茯苓米仁汤。

(三)西药治疗

符合郁病(抑郁发作)中、重度者,可根据《抑郁障碍防治疗指南》(中华医学会主编,2015年)的规范,可在使用中药的同时,应用5-HT再摄取抑制剂,或5-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,或NaSSAs类,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。

(四)无抽搐电休克(MECT)治疗

对中药、西药治疗效果均不佳、出现自杀或自伤行为者,可采用电抽搐(MECT)治疗。

(五)护理调摄要点

1.常规护理: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及行为。

2.心理护理: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与烦恼,通过宣泄来排除不良情绪的困扰。

三、疗效评价

参照《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》(中华医学会主编,2015年)拟定。

(一)评价标准

1.临床近期治愈: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-17)积分≤7分,郁病症状基本消失、兴趣提高、疲乏感消失、睡眠改善,患者自我评价提高、社会功能改善。

2.显效: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-17)积分减少≥50%以上,郁病症状改善、兴趣有所提高、疲乏感减轻、睡眠改善,患者自我评价提高、社会功能改善。

3.有效: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-17)积分减少≥25%以上,郁病症状减轻、兴趣稍有提高、疲乏感有所减轻、睡眠改善,患者自我评价有所提高。

4.无效: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-17)积分减少<25%,郁病的症状、体征改变不明显或加重,或出现自伤、自杀等行为。

(二)评价方法

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-17),于患者入院当天、第1周、第2周、第4周分别评定1次。

(浙江省立同德医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