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您的位置: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

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中医临床路径

发布时间:2022-11-24 来自:

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中医临床路径

路径说明: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住院患者。

一、阴阳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

(一)适用对象

中医诊断:第一诊断为阴阳毒。

西医诊断: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(ICD10编码为:M32.901)。

(二)诊断依据

1.疾病诊断

1)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·红蝴蝶疮》”。

2)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(ACR)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。

2.证候诊断

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“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中医诊疗方案(2017年版)”。

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临床常见证候:

轻型:

风湿热痹证

阴虚内热证

气血亏虚证

重型:

热毒炽盛证

饮邪凌心证

痰瘀阻肺证

肝郁血瘀证

脾肾阳虚证

风痰内动证

(三)治疗方案的选择

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“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中医诊疗方案(2017年版)”。

(四)标准住院日为≤28天

(五)进入路径标准

1.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的住院患者。

2.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(SLE-DAI)<15,无严重脏器及系统损害。

3.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,维持原剂量,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,可进入本路径。

4.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,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,可进入本路径。

(六)中医证候学观察

四诊合参,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、次症、舌、脉特点。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。

(七)入院检查项目

1.必须的检查项目

抗核抗体谱(包括抗dsDNA、抗可溶性抗原)、免疫球蛋白、补体、类风湿因子(RF)、血常规、尿常规、大便常规+潜血、肝功能、肾功能、电解质、心肌酶谱、血糖、血脂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、血沉(ESR)、C反应蛋白(CRP)、感染性疾病筛查(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、HIV、梅毒、结核等)、凝血功能、心电图、腹部B超、胸部正侧位片。

2.可选择的检查项目: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、抗心磷脂抗体、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、血清蛋白电泳、性激素常规、贫血三项、甲状腺功能、肿瘤标志物、痰培养;骨密度(腰椎、股骨)、胸部及头颅CT、MRI、心脏彩超、骨髓穿刺(常规+活检)、肌电图、脑电图、眼底检查等。

3.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-DAI)进行评分。

4.存在肾脏损害的,如患者无禁忌,建议行肾活检病理检查,明确病理类型,以指导治疗,评估预后。

(八)治疗方案

1.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、中成药

1)风湿热痹证:祛风化湿,清热通络。

2)阴虚内热证:滋阴清热,解毒祛瘀。

3)气血亏虚证:益气养血。

4)热毒炽盛证: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。

5)饮邪凌心证:利水宁心,益气行血。

6)痰瘀阻肺证:宣肺化痰,祛瘀平喘。

7)肝郁血瘀证:疏肝解郁,活血化瘀。

8)脾肾阳虚证:温肾健脾,化气行水。

9)风痰内动证:涤痰熄风,开窍通络。

2.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

3.其它中医特色治疗

1)中药熏洗

2)中药外敷

3)中药灌肠

4)针灸治疗

4.饮食疗法

5.西药治疗

6.护理调摄

(九)出院标准

1.发热、面部红斑、皮肤红斑、口疮、关节疼痛、肌肉疼痛、胸闷、气急、胸痛、心悸、头痛、乏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。

2.皮疹、粘膜溃疡、关节、肌肉压痛、浮肿等体征减轻或消失。

3.血、尿常规、免疫球蛋白、补体、24小时蛋白尿、血沉、CRP等实验室检查及异常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趋于正常。

4. 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/或合并症。

(十)变异及原因分析

1.治疗过程中如发生病情变化,需进一步明确诊断,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,费用增加。

2.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,需加用或加量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。

3.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,如感染、血糖升高或急性肾衰等,需要住院期间处理。

4.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,退出本路径。


二、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中医临床路径表单

适用对象:第一诊断为阴阳毒(系统性红斑狼疮)(ICD10编码为:M32.901)

患者姓名:          性别:    年龄:    门诊号:         住院号:          

发病时间:            住院日期:      出院日期:      

标准住院日≤28天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实际住院日:    

时间

     

(第1天)

     

(第2~3天)

□询问病史、体格检查

□采集中医四诊信息

□西医诊断

□中医诊断(病名和证型)

□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

□初步拟定诊疗方案

□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

□辅助检查项目

□及时处理各种临床危重情况(如严重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失衡,高血压等)

□上级医师查房

□根据初步的检查结果制订诊疗方案

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用药

□完善必要检查

□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

□中医治疗

长期医嘱

□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□等级护理(一级或二级)

□饮食(普食、低盐低脂、低蛋、优蛋、低嘌呤)

□中医辨证

□中药汤剂

□中成药

□中药静脉注射剂

□中医特色疗法(□中药熏洗技术 □针刺 □灸法 □中药灌肠 □其他)

□西药治疗

□糖皮质激素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

□免疫抑制剂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  

□非甾体抗炎药 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□抗疟药    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

临时医嘱

□免疫球蛋白+补体 □抗核抗体谱 □RF

□血常规 □尿常规 □大便常规+潜血

□肝肾功能+电解质+心肌酶谱+血糖+血脂 □ESR □CRP □24小时尿蛋白定量 □凝血功能

□感染性疾病筛查(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、HIV、梅毒、结核等)

□心电图 □腹部B超 □胸部正侧位片

长期医嘱

□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□等级护理(一级或二级)

□饮食(普食、低盐低脂、低蛋、优蛋、低嘌呤)

□中医辨证

□中药汤剂

□中成药

□中药静脉注射剂

□中医特色疗法(□中药熏洗技术 □针刺 □灸法 □中药灌肠 □其他)

□西药治疗

□糖皮质激素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

□免疫抑制剂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  

□非甾体抗炎药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

□抗疟药     □原剂量 □剂量减少

临时医嘱

□继续完善辅助检查

主要

护理

工作

□入院介绍  □进行入院教育 □一般状况评估

□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□饮食、日常护理指导

□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□专科护理指导

□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

□专科护理指导

□饮食、日常护理指导

□健康教育

病情

变异

记录

□无  □有,原因:

1.

2.

□无 □有,原因:

1.

2.

责任护士

签名

医师

签名

 

 

时间

     

4~7天


     

8~28天,出院日


□上级医师查房

□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

□根据病情调整方案

□中医治疗


□上级医师查房,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

□中医四诊信息采集

□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,并予相应处理

□完善必要检查或复查

□根据病情评估调整治疗方案

□注意防治并发症


长期医嘱

□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□等级护理(一级或二级)

□饮食(普食、低盐低脂、低蛋、优蛋、低嘌呤)

□中医辨证(每周2次)

□中药汤剂

□中成药

□中药静脉注射剂

□中医特色疗法(□中药熏洗技术 □针刺 □灸法 □中药灌肠 □其他)

□西药治疗

□糖皮质激素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□免疫抑制剂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  

□非甾体抗炎药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□抗疟药    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临时医嘱

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检查

□对症处理


长期医嘱

□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□等级护理(一级或二级)

□饮食(普食、低盐低脂、低蛋、优蛋、低嘌呤)

□中医辨证(每周2次)

□中药汤剂

□中成药

□中药静脉注射剂

□中医特色疗法(□中药熏洗技术 □针刺 □灸法 □中药灌肠 □其他)

□西药治疗

□糖皮质激素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□免疫抑制剂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  

□非甾体抗炎药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□抗疟药    □原剂量□剂量减少

临时医嘱

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检查

□对症处理


主要

护理

工作

□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

□专科护理指导

□饮食、日常护理指导

□健康教育


□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

□专科护理指导

□饮食、日常护理指导

□健康教育


病情

变异

记录

 有,原因:

1.

2.


 有,原因:

1.

2.


责任护士签名

时间

时间

医师

签名

时间